近日,第三届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工程建筑领域高规模的行业集会,每年的论坛堪称建筑业“达沃斯”。本届论坛以“新市场·新思维·共建产业生态圈”为主题,围绕当前备受关注的建筑行业企业如何转型与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就当前形势纷纷建言献策,推动建筑业加速发展。
转变方式加速建筑业转型升级
会上,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王珏林正式发布并详细解读了《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6)》。他指出,报告显示我国建筑业产业规模实现稳中有进,2015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3%,签订合同额增长4.5%,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依然突出。
但受经济下行、房地产投资放缓等各方面的影响,相比2015年,今年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整体发展趋势并没有好转,资质标准的调整使得行业竞争加剧,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全面推开建筑业营改增又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课题。
原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从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知识管理型、合作开放型等十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他指出,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建筑产业和建筑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快速发展的创新驱动。
中建政研作为建筑行业综合服务运营商,致力于探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董事长梁舰在致辞中指出,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大而全、专而精”,建筑企业应紧紧抓住PPP的发展机遇,提早介入综合管廊、特色小镇等新兴领域,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注重BIM技术的应用,全方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
互联网行动
推动建筑业改革发展
建筑业营改增已实施半年有余,作为能帮助企业实现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无论从税负还是实际操作的角度,建筑行业营改增都在平稳推进。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手续繁杂、纳税工作量太大、纳税成本太高”等不少问题。
中国建设会计学会会长秦玉文认为,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加快建立增值税管理信息平台,有效解决营改增后企业内部管理中工作量、成本、风险成倍增加的问题。这是建筑业积极推进营改增的创新方法和亮点,代表着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本次营改增试点,由于税的属性由营业税价内税变成了增值税价外税,所以极大地撬动了建筑产品与服务价格的深入改革。
信息化在建筑企业的应用远远不只是在财务方面。今年9月份,住建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旨在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优化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融合。
但目前建筑业信息化存在的难题很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鲁贵卿对此表示,当前,建筑企业信息系统异构多,信息孤岛林立,信息互通难;商务成本与财务成本规则不一,管理主体多元,目标诉求不一;企业符合型人才匮乏,顶层设计不够,管理融合难。此外,当前IT企业没有成熟的技术产品,集成应用推广难。
鲁贵卿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提出,企业要实现运营管理和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并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果。此外,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最后实现数据的编码系统,并把最末端的子科目的编码系统建成可数据化的管理信息因子标准。
PPP助力建筑行业开拓新市场
虽然当前建筑业面临经济下行、行业转型的压力,但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PPP万亿量级项目的陆续落地又为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会上,业内专家一致认为,PPP将助力建筑企业不断开拓新市场,运用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全世界建设行业的共同选择,该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基础设施建筑业的新常态。
新的地方债务管理思路催生了新的投资模式,PPP模式成为政府新建项目的最佳选择,并正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泛运用。截至9月份,在财政部的信息平台上,基础设施建设入库10047个项目,比6月底增加1186个;总投资额12.46万亿元,比6月底增加1.86万亿元,项目主要涉及市政工程类、交通运输类和城镇综合开发类等。
业内人士指出,从国内已报道的示范项目也不难看出,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应该可以形成一套可复制、易操作、能推广的成功经验,以便于进一步助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其他领域PPP项目的开展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对建筑业发展带来最大机会的莫过于PPP,在当前已公布的三批示范项目,共计12万亿市场额的巨大刺激下,建筑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方面,PPP模式要求建筑企业需进一步提高对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建筑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也将面临崭新的发展环境。